top of page

校園經驗反思:我也曾是「霸淩者」

小時,班上有一位轉學生,名字叫Peter。Peter是中法混血兒,長得很洋氣,而行為上十分不拘小節:他容易把鋼筆的墨水沾到衣服上、在過敏流鼻涕時也習慣直接用手抹去。也許因為衛生習慣,同學們都對他「敬而遠之」。班上甚至有同學傳言他會將鼻涕抹在作業簿上,或是同桌的書包上。為此,每次老師要重新安排座位時,大家都會互相揶揄,將「成為Peter的同桌」視為一種「詛咒」。

某三個月裡,我曾經擔任他的同桌。周遭的同學對我投以「憐惜的神情」,有的甚至天天提醒我要「注意」我的書包。在各方的提醒和憐惜下,我每天提心吊膽地上課,儘量維持安靜,生怕和Peter有任何一點交談。

Peter不太會唸書,上課常常無法跟上老師的節奏,所以他常常問我老師在說什麼。每次我都在想,到底要如何「簡短」、「快速」地回答完他的問題,然後裝忙,不要和他繼續有交集。久而久之我就發現,其實Peter感受到了我對他的排斥,而他和我交談時更加地小心翼翼。剛開始找我說話時,他還會拍拍我的手肘;到後來,他只是不斷叫我的名字,直到我理會他為止。而我也發現,其實我的書包還是我的書包,Peter從來沒有靠近過它。我對開始他有點同情,但不敢表現得太過明顯,怕同學會認定我們是「同一國」。

有的時候,我會發現Peter真的很可憐,因為沒有任何人願意協助他,包括老師。每次Peter把作業交到講桌時,老師看到沾滿墨水的紙張就會火冒三丈,而題目大概也沒有做對,所以老師才會戲劇化地拿起整個作業簿往Peter砸去,還不忘補充:「你是豬啊,別人都說混血兒很聰明,你怎麼會是這副德行。」或是,「班上成績最好的就在你旁邊,你怎麼不問問她再來交作業。」聽到這裡,我同情又愧疚,同情是因為發現沒有人願意對他伸出援手;而愧疚是因為,他呼叫我時,我至少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假裝自己很忙,忙到無法理會他。

現在回想起來,也許Peter家庭的教育方式比較自由,讓他順從天性、不被拘束,所以在融入這個充滿勢力的班級時有所不適。而大家對他的恐懼和謹慎,還有老師對他的刻板語言也交疊成籠牢,硬是將他形塑成符合班級規範的樣子。他讓我想起幼稚園時被老師荒謬的對待,現在的我好想回去「拯救」當時的他,只是在我們之間,隔了無法跨越的十一年,希望他在這些日子裡,和我一樣有機會發現這個籠牢,並找到逃離籠牢的鑰匙。

身為同學,我們可以怎麼做?

STEP 1:跨過心理障礙

在一個沒有人願意協助被霸淩者的環境下,我們需要毅然決然的勇氣,拋開現有成見、克服人際壓力,跨出第一步。在這個階段,「心理上的準備」是非常重要的,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使得半途而廢,可能會使被霸淩者更受傷,進而更不信任人群。

STEP 2:建立信任關係

在克服心理障礙後,我們應向被霸淩者釋出善意。這裡需要注意的是,並不是所有被霸淩者都願意直接接受我們的善意,因為過去的種種,讓他不願輕易信任他人。因此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:剛開始可能會常常碰壁——所以自己的心理調適也相當重要。然而,若受到多次的不予理會或是冷淡回應,也不必灰心,我們可以前往輔導室尋求老師的協助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人並不喜歡被視為「受害者」,因此我們的接近盡可能不要帶有太多「憐憫」的氣息!

STEP 3:助其進入團體

協助被霸淩者重建「人際關係」是相當重要的,而協助他們進入自己所在的團體,一方面可以讓他因有信任的人在場而有「安全感」;另一方面可以透過自己的關注和努力,漸漸使團體中的他人接納被霸淩者。

STEP 4:正確看待差異

要使大家真正接納他們,除自己以外,讓團體中的他人瞭解「如何看待差異」亦不容小覷。因此,大家都需足夠寬廣的視野:可以盡自己所能,瞭解其遭遇霸淩的原因,以及這個原因形成的背景。將「差異」放入他們的生命脈絡來檢視,而不要被自己的經驗思考侷限,是看待差異很重要的原則!

STEP 5:協助團體適應

協助適應團體並不是太簡單的事。首先,儘管被霸淩者遭受不公對待、深處劣勢,但不盡然代表他們沒有做錯。如果察覺他們有哪些習慣,常是很多人無法原諒、體諒的,那應該告訴他們,使其知道如何改善(當然,如何讓他們接受,就要看說話技巧了)。另外,團體中的他人之既有成見,並不會一夕之間有所改善,我們也應該留給他們轉變和成長的彈性。

從「跳脫霸淩者」,到成為「旁觀者」,再轉為「協助被霸淩者」——這是一個考驗理性和良知的過程。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希望我們都能盡己所能,不留遺憾!

精選貼文
Check back soon
Once posts are published, you’ll see them here.
近期貼文
檔案
標籤搜尋
No tags yet.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