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蘇菲的世界》——哲學的第一課


圖片來源:cc0免費圖庫

己聽過身旁的老師、同學推薦這部片不下三次,卻一直沒有實際找來看;終於,幸運地在這門課上看完了它,並聽到老師的分析和同學的分享,覺得自己對它的理解又更深層了些。看完這部片後,我開始思考,過去我們是不是把「哲學」想得太艱深,好像一定要有很多先備知識才能學習,以致於從未主動去探索它,也讓它離我們越來越遙遠呢?又或者,過去的我們,是不是和片中的童話人物有幾分相似——我們安於這個世界的規律運作,不知道(也「不想知道」、不認為「知道」是重要的)自己何以成為自己。



相較於被規律世界擺佈的我們,蘇菲是個特別的存在。起初聽到「蘇菲」這個名字時,我就聯想到之前在西洋教育史的課堂上,老師曾拆解過「哲學」的英譯“philosophy”這個單字:“philo-”代表「喜愛」;“-sophy” 字根源於 “sophia”,又可變形為“sophie”,為「智慧」之意。也就是說,片中的蘇菲是「智者」的化身;而一系列探索哲學的旅程,就是對「智」的追求。蘇菲以「我是誰」,暗示整部電影要帶我們瞭解「智慧何以為智慧」——我想,在這部充滿象徵、隱喻的片子中,這是最強而有力的鋪陳。



在蘇菲探索哲學的過程中,艾伯特是一路上為他指引方向的重要角色。透過「互動式錄影帶」、「時空的穿越」、「信差小狗」等層出不窮的驚喜為蘇菲帶來一次又一次的哲學課。

「互動式錄影帶」的橋段令人印象深刻:蘇菲偷偷放映,一邊和電視機上的人物對話、一邊擔心家人會阻止;正當快被發現的時候,電視機上的畫面瞬間被切成旅遊頻道,讓她虛驚一場。在蘇菲和電視人物的互動中,應證了蘇格拉底的教學模式:「學習哲學,就是不斷的對話」這一過程。而「切換成旅遊頻道」這一細節,因為電影蒙太奇式的剪接,引發我的不同解讀:一方面,我們可以想像電視機裡的人物,因為擔心蘇菲被媽媽責罵,所以採用這樣的「緊急措施」;另一方面,我們也可以解讀成,蘇菲看到的仍是哲學課程,但在媽媽眼中卻變成了「旅遊節目」——這樣的差別,在於他們是否具備「哲學之眼」。具備「哲學之眼」的人,能夠明白它的意味深長、博大精深;反之,則認為那些來自哲學的疑問是無用且多餘的。



透過「時空的穿越」,蘇菲和艾伯特來到不同的歷史時代,而他們的服裝也隨著時空脈絡改變。蘇菲親身領略哲學的推進:從「旁觀者」開始做起,她目睹蘇格拉底被處以極刑、柏拉圖提出洞穴理論,聽著莎士比亞感慨「生存或毀滅」,見證哥白尼提出「日心說」對抗宗教威權;進而變成「思考者」——在盧梭提出的「天賦人權」和尼采的「上帝已死」間展開辯證……她瞭解到,哲學的可貴之處在於思考的過程,那遠比結果重要得多。然而,由於時代威權不願接納哲學思維,他們鎖定單一的價值、不予辯駁的空間,造就了時代的悲劇:蘇格拉底、哥白尼、高奧琳都因為「標新立異的思想」而離世。從蘇菲來到歷史世界開始,她就以「實踐者」的角色思考哲學問題,這是一種將自己放入情境脈絡中,而非以「上帝之姿」觀望的方式。從「旁觀者」、「思考者」再到「實踐者」,蘇菲不僅讓我們瞭解哲學史,更讓我們明白如何思考哲學問題。



艾伯特甚至有一次化身為「信差小狗」前來,帶蘇菲穿過森林,進入小木屋。木屋中有一面鏡子,其中倒映著和蘇菲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孩——席德。隨後蘇菲發現,其實鏡子是和另一個世界的「結界」。看到這裡,我就思考:為什麼要用「鏡子」作為結界呢?為何不是衣櫥、門或是其他,而是鏡子?但下一秒我又得到了解答:回想之前物理學到的,鏡子的兩端分別是真實與虛幻,和電影的設定相符——鏡子的另一端是真實世界,而蘇菲因為是小說人物,視可為虛幻的存在。進一步來說,虛幻的存在源於精神世界,而蘇菲(象徵「智慧」)、哲學史,甚至是穿插其中的童話人物,都是人類的精神產物。



這部電影還有一個細節引人注意,它提醒了我們哲學教育的重要性:以蘇菲為主角的這部小說,是父親給席德的「15歲」生日禮物。而這部小說原本的用意,是作為一本哲學入門的教材。之前讀過相關資料,西方國家將哲學課設定在基礎教育中;反觀台灣,甚至到了高等教育,才有機會接觸「哲學」,甚至它是以通識課的形式,讓大家涉獵而過。缺乏這樣長期的、有系統的哲學接觸,台灣學生在升學主義的框架下漸漸失去了提出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——我們在腦中嵌入各式各樣的配對組合,認為特定位置就該放置特定答案。這樣一來,和千年以前拘泥形式的威權有何分別?我們批評並阻止那些「不合常理」的價值和行為,卻忽略了這些元素也是構成多元世界的一部分。因此,我認為哲學教育需成為台灣日後基礎教育的一部分,培養學生「思考的方法」而非「標準答案的獲取」。



這部電影中,讓我最有收穫的是,它提到了「如何探索學問」。這就是所謂的後設思考,若能將其運用在其他領域中,想必會迸發更精彩的火花。

 

相關連結

精選貼文
Check back soon
Once posts are published, you’ll see them here.
近期貼文
檔案
標籤搜尋
No tags yet.
bottom of page